法国《世界报》网站7月13日刊发记者若尔当·普耶 阿罗·蒂博撰写的报道,题为《中国,生态转型的超级大国》,编译如下:
从甘肃的沙漠到云南的群山,中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铺设太阳能板。光伏发电装置与风力发电机已成为常见景观。尽管仍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中国因其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努力而占据独特地位。
2024年,全球约55%的新增太阳能板安装在中国。仅今年1月至5月间,中国就安装了198吉瓦的太阳能板。中国光伏发电装机总量由此突破1000吉瓦大关,作为对比,欧盟截至2024年底的装机总量为338吉瓦。
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说,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政府打算凭借这一良性循环,让中国成为一个兼顾能源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开始对煤电设施实施大规模脱硫改造,并探索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将青海、新疆等日照充足地区的绿电输送至东部地区。
在北京的政策引导下,一些省份将新能源产业投资视为经济赶超机遇。2020年,安徽省引进当时濒临破产的蔚来汽车。常州的理想汽车、广州的小鹏汽车、金华的零跑汽车……中国各地车企的崛起都得益于地方政府支持。
中国认为,只有通过规模化生产才能使绿色技术在全球普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和争取利润空间。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80%的太阳能板产能、60%的风力涡轮机产能,正在建设全球60余台核电机组中的接近一半,并占据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约70%份额。
对北京而言,能源转型为传统经济模式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当房地产行业陷入停滞、国内消费有待提升时,能源转型与数字技术领域蓬勃发展。
“能源转型的动力已从政策主导转向市场驱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教授姜克隽指出。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持相似观点:“这一切始于政府对改善环境状况与经济收益双重目标的清晰规划。但随后形成的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及工业效率共同推动成本下降,使中国成为绿色科技超级大国,得以向全球输出产品与技术。”(编译/赵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