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6月23日报道,2025年6月22日,世界再度被核战阴云笼罩。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后的最大规模空袭,打击了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及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虽未动用核武,但使用GBU-57钻地弹已突破全球对抗底线。
华盛顿称,此举旨在遏制德黑兰铀浓缩能力,却重燃人们对核冲突的恐惧。一个冷战时代的问题再度浮现:现代城市遭遇核爆时,人有没有生存的可能?
答案并不简单。但最近的研究、详细的模拟和撞击模型使我们能够以惊人的精度绘制出破坏半径、受损区域以及哪怕只有微弱生存机会的狭窄边缘区域。
核爆并非普通爆炸,而是以颠覆认知的方式释放威力的多维现象。以一枚爆炸当量为1兆吨(广岛原子弹的80倍)的核弹在城市上空引爆为例,能量分布为:35%热辐射、50%冲击波、余者为核辐射及次生效应。
首先袭来的是强光。白昼致盲半径超过20公里,夜间扩大至85公里。一秒后,热浪抵达,可致距爆心8公里内的人三度烧伤。深色衣物或可减轻伤情,但绝非保命符。
爆心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任何生命体瞬间气化。即使在爆心外,冲击波的速度和压力也高到能让非加固建筑如纸板一样坍塌。在马德里或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露天或普通建筑内的人员基本难逃死劫。
2023年的一项研究利用3D模拟技术,对所谓“中等损伤区”(即距离爆心3至10公里)内一座混凝土建筑物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揭示:并非一切都会逝去,但生存条件极其苛刻。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如果一个人设法进入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远离敞开的门和角落,生存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走廊及中空区域会形成风洞效应,将人体高速抛射。
一个临时避难所,比如深层地下室,甚至是地铁车厢,都可能关乎生死。
在某些情况下,保险柜或银行金库,也能提供比大多数房屋更强大的保护。
在闪光、高温和冲击波之后,一个缓慢但同样致命的威胁袭来:辐射。
如果核弹在空中爆炸,辐射会很强烈,但比较集中。如果它在地面爆炸——就像许多当前的战术设想那样,其影响会更持久,污染也更严重。
核尘埃可以扩散数十甚至数百公里。一立方厘米的核尘埃就可能含有致命剂量的辐射。
此外,暴露既可以是外部的(通过直接皮肤接触),也可以是内部的(通过吸入或摄入),会导致各种后果,包括烧伤、癌症、多器官衰竭和基因突变等。
最恐怖的情形之一是所谓的“核冬天”。短时密集核爆产生的烟尘将遮蔽阳光数月。全球气温将骤降,农作物绝收。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最新模型显示,仅印巴地区发生有限核冲突就可能导致全球粮食减产持续十年。如果最近的伊朗局势升级到这种程度,人类文明将濒临灭绝。
我们准备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防空洞严重不足。可行疏散方案缺失。公众核应急教育几近空白。冷战遗留的虚假安全感,令政府与民众在终极威胁前不堪一击。
伊朗遭袭一事不仅拉响地缘政治警报,还提醒我们科学虽能精确预测核战的恐怖之处,却仍然无力阻止其发生。(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