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回声报》网站7月10日发表题为《唤醒沉睡的巨人:欧洲面临机器人技术的挑战》的文章,作者是安联集团投资总监卢多维克·苏布兰,编译如下: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但正逐渐掉队。2019年至2024年间,全球在这一领域的投资猛增了230%,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崛起的背景下,欧洲机器人产业因产业政策不够雄心勃勃以及新技术企业的涌入而受到削弱。
然而,机器人技术是提高生产率、应对人口挑战和加强欧洲工业主权的关键杠杆。为了避免重蹈汽车工业的覆辙,欧洲需要利用五大战略杠杆迅速采取行动。
1.确定清晰的路线图
欧洲需要一项战略计划来构建其机器人产业。这需要确定并支持能够满足机器人化程度最低的战略行业——物流、农业食品、建筑、医疗、酒店、国防等——需求的领军企业。与此同时,欧盟必须避免在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已被他国主导的细分领域分散精力。
2.改善初创企业融资渠道
欧洲必须扩大风险资本市场,以支持年轻的机器人公司。私人投资仍然过于有限: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吸引的资金是欧洲的七倍。鉴于开发智能机器人的高昂成本,必须调动所有融资渠道。
3.加快从研究向市场过渡
欧洲市场的分散阻碍了合作与投资。必须支持参与者之间建立联系,打造地区领军企业,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工科院校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欧洲可将2028年至2034年的预算增加5%(即超过1000亿欧元),并将其中的5%至10%用于机器人技术。
4.投资于技能
熟练劳动力的缺乏是一个主要障碍。2015年至2020年间,提供培训的公司比例从71%下降到67%。需要在各个层面开展大规模的培训计划:能够使用和维护协作机器人的操作员、掌握编程和维护的技术员、规划自动化工作流程的工程师。欧盟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技能框架。
5.简化创新监管框架
欧洲法规,尤其是《人工智能法案》,引入了严格的规则,如果不加以调整,这些法规可能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机器人技术也面临着规则复杂、有时相互矛盾的问题。欧洲必须统一标准,建立监管沙盒,以便在真实条件下进行测试,鼓励国际合作,并针对不同行业采用灵活、不断发展的框架。
机器人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它还是提高竞争力、工业自主性以及欧洲适应经济和人口变化的战略杠杆。欧洲拥有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人才、产业和研究中心。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愿景、适当的投资和创新适配框架,欧洲就有可能成为正在进行的革命的旁观者。只要我们不再等待,就还有时间采取行动。 (编译/林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