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7月21日报道,当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2024年12月凭借其人工智能模型震惊世界时,有人将其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类比了1957年苏联通过发射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向美国人表明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已经落后。突然间,一家资源远不及硅谷巨头的公司也能角逐最佳人工智能模型了,而且还是一家中国公司: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现在,中国人准备再次出击。这次,大家最好记住一个名字:Kimi K2。这是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新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人员称,在标准化编程任务中,Kimi的表现几乎与美国Anthropic公司的“克劳德4-十四行诗”模型相当,并且明显优于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GPT-4.1——这是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默认使用的模型。Kimi K2在数学推理方面也表现出色。
报道称,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人工智能研究员内森·兰伯特在社交平台“蓝天”上写道,Kimi是新的“世界最佳开源模型”。
与DeepSeek和元宇宙平台公司的Llama大型语言模型一样,人们可以免费下载并进一步开发该模型。Kimi K2还可通过API接口访问——价格远低于竞争对手。投资人兼技术专家阿齐姆·爱资哈尔在其撰写的新闻稿中说,如果说DeepSeek是“斯普特尼克时刻”,那我们现在迎来的便是“东方1号时刻”——1961年,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乘坐的是“东方1号”飞船。那一刻,人们意识到,“斯普特尼克”的诞生对苏联人来说并非偶然,也不会是昙花一现——苏联人不仅能与美国人并驾齐驱,而且还能把美国人甩在身后。
据报道,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该公司是中国新兴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之一。中国有一批有着大好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植麟出生于1992年,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希望之星。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宾夕法尼亚州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期间,杨植麟曾为脸书网站和谷歌的人工智能部门工作。
报道称,杨植麟在23岁时创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如今,他正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引发轰动。OpenAI本应在上周发布自己的开放权重模型,但最终却推迟了发布。与此同时,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于7月11日推出了Kimi K2。(编译/宋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