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7月17日刊登题为《为了避免人工智能腐蚀你的大脑,可以遵循以下锻炼技巧》的文章,作者是哈维·沙克特,内容编译如下:
当我们停止锻炼,肌肉会变得无力。当我们拥抱人工智能(AI),我们的大脑也会发生同样情况吗?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用户“在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上的表现持续不佳”。这导致上述担忧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关注AI对公众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伊桑·莫利克强调,实际研究结果远没有媒体报道那么耸人听闻。他还提醒我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写作会削弱我们的智慧。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担心AI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毕竟,科技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让我们把工作外包给机器,”他在博客中写道,“而当我们把思考外包出去,我们确实会失去一些东西。”
例如,把电话号码存在手机里会降低我们的记忆能力。
他指出,当你尝试学习或整合新知时,使用AI显然会阻碍你的心智发展。如果把思考外包给新技术而不是自己努力,你就会错失学习的机会。
AI经过训练可以帮助你解答问题,所以即使你只是寻求指导,也可能会得到答案。
他还警告人们要当心锚定效应:一旦你了解AI的想法,要突破这些界限去思考就变得难上加难。
他说:“那么,如何在不影响思考能力的情况下获得AI的益处呢?关键在于排序。在转而使用AI之前,务必先构思好自己的想法。把它们写下来,无论多么粗略。正如集体头脑风暴在人们首先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效果最佳,你需要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然后AI的建议才能帮助你。”
随后可使用AI进一步推进想法。比如:“把想法3和想法7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合起来。”得到答案后,他建议你这样继续:“再极端一些。”或者,用某种非同寻常的提示激发一些独特的想法:“用超级英雄作灵感,让这个想法更有趣。”
莫利克在撰写论文初稿时避免使用AI。然后,他把初稿输入各种AI模型,让它们扮演读者的角色:“还有哪里不清楚吗?我具体应该如何向非专业读者解释清楚这段文字?”
此外,他还要求AI模型扮演编辑的角色:“我不喜欢这一部分的结尾,能不能给我20种或许更恰当的结尾?”
神经科学家兼博主安妮-洛尔·勒坎夫在其避免ChatGPT腐蚀大脑的处方中也附和了这种方法:先写出来,然后再引入AI进行完善。其他建议包括:
●保持积极参与,不要让AI包揽所有思考。她在博客上写道:“用它支持你的思考过程,比如集思广益和改写句子,但要确保你仍在努力理解核心概念。这种努力感表明你正在学习。”
●用AI挑战而不是取代你的思维,用它找出你论点中的漏洞或提出反驳。她建议的提示包括:“我遗漏了什么?”或“你注意到这里有什么不合逻辑的陈述吗?”
●注意不要过度依赖。越依赖AI处理所有任务,就越可能记不住如何自己完成它们。她承认,对于某些任务,依赖AI来处理没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错误的。要有这个意识:如果你想继续自己做某件事,就要避免过度依赖。
营销顾问安·汉德利非常喜欢AI快速查找信息帮她加快写作速度;但她更喜欢的是,这给她空间去“做更长远、更天马行空的思考,并且跟进这些离题的想法”。
她现在更容易建立起一些联系,这是她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可能忽略的东西。她在博客中写道:“我的大脑有时就像嗑药的浣熊,疯狂运转,只想把事情‘搞定’,而不是放慢速度,深入思考。说来矛盾的是,AI这种快速技术反而让我慢了下来。”
勒坎夫总结道:“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应该使用AI,而在于如何使用它。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它既可以提升也可以削弱你的技能,这取决于你的方法。让你的大脑保持清醒,AI就能成为你强大的伙伴,而不是拐杖。”(编译/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