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8月18日文章,原题:如何缩小我们的中国知识缺口 英国政界人士已认定中国是“划时代的挑战”,同时也带来重大机遇。问题在于,我们缺乏区分两者或应对任何一方所需的技能与知识。
中国人对英国的了解远超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这令他们占据竞争优势。最近,英国政府公布“中国审计”的结果,该举动是为评估英国的对华能力。外交大臣告诉议员们,“不与中国接触……根本不是一个选择”。他还表示,发现英国“会说普通话的官员太少了”。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中国中学的推荐读物。而自2016年以来,我们提升对华打交道能力的唯一重点,是在英国学校推广教授中文普通话。我们已投入2640万英镑用于“中文培优”项目,但选择在A-level阶段学习该科目的学生数量微乎其微,且在此期间下降40%。由于中文教师数量极少,我们主要依赖孔子学院提供教师。结果是,每年获得中国研究学位的毕业生人数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300人左右,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称布莱尔政府当初取消要求年轻人学习另一门语言至16岁的决定是“本世纪最糟糕的教育政策”。那学习中文真的是培养国家所需“中国技能”的最佳方式吗?我与顶尖汉学家共同开发的中国研究新方法得到十所大学副校长以及英国一些大企业支持。该计划将引入一门以英语授课、考试的中国文明课程。这将促使更多年轻人选择在大学从事更高级的中国研究。
现在是采取大胆行动的时候了。英国政府即将发布一份白皮书,使英国学校的课程适应现代需求。这将鼓励并帮助年轻人掌握国家所需的专长。正如中国哲学家管仲在公元前7世纪所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者蒂姆·克利索尔德是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