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杂志网站10月9日发表题为《中国重新定义全球人权辩论,美国退却》的文章,作者为娅拉·维达尔。文章编译如下:
自二战结束以来,人权问题一直是由美欧主导的国际自由主义秩序的道德核心。冷战期间,敌对阵营曾就人权概念争论不休。冷战结束后,人权话题一方面成为“自由世界”普世象征,另一方面又被用来为干涉他国内政辩护。
今天,这一逻辑开始逆转。10月6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中国代表玻利维亚、埃及、巴基斯坦和南非等近70国提交的“消除不平等背景下促进和保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决议。
决议重申住房、健康、教育和体面工作等经社文权利的重要性,并指出消除不平等是保障人类尊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措施中,该决议提议设立“联合国经社文权利知识中心”,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加强能力建设支持。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国际人权话语主要塑造者。然而,这种影响力在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期间开始减弱,当时华盛顿采取了“美国优先”政策,减少了在多边组织中的参与。在其第二任期内,特朗普加速推动这种孤立主义转向。今年2月,白宫宣布美国最终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停止对联合国多个机构的资助。美国的这些举动正在重新界定其作为全球治理核心的地位。
在此真空下,中国由守转攻,成为主角。凭借耐心的外交努力和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长的支持,北京开始提出决议、资助合作项目并提供技术援助替代方案。
如今,多边体系中的主导性外交语言越来越反映出中国的修辞。“包容性发展”“国际团结”“尊重各国特点”和“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等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表述已开始被纳入联合国官方文件,这标志着全球人权话语体系正在发生悄然但深刻的转变。
联合国文件重新定义了优先事项,焦点从个人自由转向发展权。这意味着,在联合国内部,贫困、住房、教育和健康开始被视为核心人权议题。
对中国而言,这一变化标志着其“公民尊严源于物质福祉和社会稳定”的人权观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这一理念在诸多饱受不平等和不稳定困扰的国家中引起共鸣,它们将中国模式视为西方模式的替代方案。
在日内瓦通过的决议反映了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形成的共识:发展权应成为人权讨论的优先事项。这个在上世纪90年代看似边缘的想法,如今在联合国内部拥有了制度性力量。这一变化也终结了西方对人权概念的垄断性解释权。(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