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10月20日报道,原题:中国即将出台新的五年规划,迄今这些规划已经如何改变世界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决定中国未来五年的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为之谋篇布局。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擘画蓝图。
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政治研究员尼尔·托马斯说:“五年规划明确中国想要实现的目标,不但指明前进方向,还引领国家资源流向既定优先战略领域。”历史告诉我们,这些决定往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以下为中国三次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五年规划。
1981年-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很难精准确定中国从何时开始走上迅速成为经济强国之路,但许多人士表示这始于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当时的下一个五年计划——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吸引的外国投资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托马斯表示,中国显然早已实现六五计划的目标,“如今的中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人们做梦也想象不到的,无论就重振民族自豪感而言,还是从确立中国在世界大国中的地位来看都是如此”。这也从根本上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到21世纪,数以百万计的西方制造业岗位被外包到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厂。经济学家将此称为所谓的“中国冲击”。
2011年-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彻底奠定“世界工厂”地位。早在世纪之交,中共领导层就在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谋篇布局。当时中国担心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不能仅从事廉价制造业,而是要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发展电动汽车和光伏板等绿色技术。随着气候变化在西方政治议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为发展这些新兴产业调动前所未有的资源。
如今,中国不仅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处于无可争辩的世界领军地位,还几乎主导生产这些能源和电动汽车所需的稀土供应链等。此类关键资源对芯片制造和人工智能也至关重要,这种主导地位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显著优势。因此,中国在“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托马斯说:“中国在经济、技术等领域追求自立自强的愿望由来已久,这已成为中共思想意识体系的一部分。”
2021年-2025年:“高质量发展”。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最近的五年规划将重点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此举意味着中国向着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助推中国跻身该领域最前沿。无论TikTok的异军突起,还是华为甚至深度求索(DeepSeek)的大获成功,无不证明中国科技行业正蓬勃发展。
西方国家日益认为这对它们构成“安全威胁”,随之对风靡全球的中国技术实施禁令或限制,这不仅影响全球数亿互联网用户,还引发激烈的外交摩擦。随着美国禁止对华出售先进半导体等创新产品,预计中国的发展重心将从“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即进一步聚焦发展增强国家自豪感和国家安全的产业。
这意味着中国将跻身芯片制造、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最前沿,从而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因此,追求在所有领域——尤其是在创新最前沿实现自立自强,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托马斯说:“如今,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使命。这再次契合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业,确保中国不再受制于别国。”(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