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10月21日报道,科学家首次成功捕捉到大脑最细小血管中的“隐形脉搏”。这一发现揭示了大脑的衰老机制,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的早期指标。该研究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马克与玛丽·史蒂文斯神经影像信息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完成。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方法来测量大脑微血管的容积搏动。研究采用超高场强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识别出心脏循环周期中最细小血管的节律性变化。
这项发表于英国《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检测老年人的大脑变化,无需进行侵入性干预或复杂手术。
南加州大学的专家表示,大脑动脉的脉搏如同天然泵体,推动体液流动并帮助清除代谢废物。研究人员开发的方法首次让人类得以观察,这些细小动脉的容积如何随年龄以及高血压等血管风险因素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脉搏强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这一现象在深部脑白质中尤为明显。该区域对大脑各部分之间的通讯至关重要,并对血流不足非常敏感。
高龄与高血压的叠加会加剧这一问题,这表明其与记忆力衰退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的出现存在直接关联。研究人员称,观察脑白质中的微血管搏动,是连接大动脉影像显示的损伤与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微观信号之间缺失的一环。
此前的研究已将动脉僵硬和大动脉过度搏动与痴呆症、中风等疾病联系起来,但缺乏非侵入性方法来评估大脑微血管的活动。
新进展源于两种先进成像技术的结合:血管占空依赖成像(VASO)和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在活体中监测到心脏循环周期内大脑微血管的微小容积波动。
影像显示,老年人的微血管搏动比年轻人更为强烈,而高血压患者的搏动更为显著。
研究结果将大动脉影像提供的信息与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中发现的微观损伤联系起来。
科学家还强调,过度的血管搏动可能对类淋巴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类淋巴系统是一个帮助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神经元废物的网络,而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相关。
南加州大学研究团队称,当这些搏动异常增强时,可能会扰乱大脑内的液体循环,加速认知能力的丧失。对这些异常的控制,可能为早期识别认知衰退病例、在损伤不可逆前采取干预措施提供新的机会。
专家指出,这项技术有望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并为高危人群的预防策略提供指导。(编译/韩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