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奢商业观察网站10月28日刊登题为《巴黎-上海香水展:新兴的中国香水能否走向世界?》的报道,编译如下:
咖啡、米酒、寺庙佛香、晒干的艾草、澳门蛋挞,这些是中国新一批香水品牌9月底在巴黎集体亮相时散发的一些气味。
巴士底设计中心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香水爱好者,许多人在巴黎-上海香水展开展前就排起了长队。此次香水展由气味上海和媒体集团NEZ策划。9月底,有2000多名参观者参加了这一活动。这标志着20个新兴的中国本土香水品牌首次在国际上亮相。
尽管仍是一个年轻的市场,但中国香水行业充满潜力。在传统上以家居熏香和香囊为核心的文化中,个性化香氛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5%的渗透率凸显了其光明前景——在成熟的欧洲市场,这一数字约为40%。
创业活力也在涌现。2023年,中国有近10万家香水和香氛企业注册。
一些企业开始获得国际认可。在美国举行的2025年艺术和嗅觉奖颁奖典礼上,年轻品牌“所闻”凭借其香水“瑞雪山红”获得了独立奖项,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品牌。
在巴黎进行展示的这些品牌只代表了中国新兴香水市场的一小部分,它们有着与西方香水明显不同的特征。
气味上海首席顾问李竞说,中国香水企业深植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在中国,香水不仅是一种体现生活方式的用品,还是精神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体现。中国现代香水企业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当代中国的审美和思想。”
中国消费者对待香水的态度也与西方消费者不同。他们购买香水的行为不仅关乎个性化表达和功能性。
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营销公司的总经理琳达·余(音)说:“他们在购买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当有人选择‘观夏’的‘昆仑煮雪’时,他们不仅仅是购买香水,他们还在拥抱‘风雪夜归人’的东方艺术意境。”
但是,为国际受众翻译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概念仍是一大挑战。琳达·余说:“以全球消费者都能理解并欣赏的形式有效传达深刻的东方哲学并非易事。品牌必须找到方法来保持自身的独特身份,同时又能引起共鸣。”(编译/胡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