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11月2日报道,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研究团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实现了全器官血流图谱绘制,实现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通过超高分辨率的实时影像,清晰地观察心脏跳动、肝脏吸氧、肾脏滤血,甚至捕捉最细微血管中的动态……这一科学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法国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首款可实现全器官4D(3D+时间)成像的超声探头。这一重大突破或将彻底改变心血管疾病与肾脏疾病的诊断模式。
迄今为止,医学影像技术只能二选一:要么成像范围广但清晰度低,要么精度高但视野受限。发表于英国《自然-通讯》期刊的这项医学影像新技术成功突破了上述局限。INSERM研究员、该研究论文合著者克莱芒·帕帕达奇解释说:“我们成功实现了对完整器官内血流的观测,覆盖范围包括从最粗的血管到最细的毛细血管。”该探头已在动物的心脏、肾脏和肝脏上完成测试,不仅能生成超高精度的图像(每秒成像超300帧),还能捕捉血流的最细微变化,分辨率可达100微米以下(约为一根头发的直径)。这位研究员透露:“借助这款探头,我们能看到血液在器官内的每一处流动,甚至可以像慢动作电影一样将其放慢。”
这项技术的创新点在于设备的组装方式。帕帕达奇介绍说:“传统超声探头需要使用数千个微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要连接一根电子线路。这是一项技术瓶颈,探头尺寸越大,制造难度就越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团队研发出一套仅由200个大型传感器组成的系统。关键创新点在于每个传感器都配有一片光学透镜。他解释说:“这些透镜就像给传感器戴上‘眼镜’:若没有透镜,单个传感器的成像会模糊不清,而透镜能使图像变得清晰。这让我们得以制造出面积达8平方厘米的超大尺寸探头,同时无需牺牲成像精度。”正是借助“传感器-透镜”这种组合,探头才能追踪到器官内每个角落的血流动态。
该技术为观测微循环(即为身体组织供血的细微血管网络)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位研究员说:“能够看到细微血管,意味着我们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无论是心血管、肾脏还是神经系统疾病,许多病症的早期阶段都会表现为微循环异常。”
这项技术的医疗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病情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研究新生血管的形成来实现肝脏肿瘤的早期检测。帕帕达奇表示:“我们还希望构建真正的人体血管分布图谱,这将是能在该精度水平下观测到的前所未有的血管网络图谱。”
目前,研究团队已在体型与人类相近的动物模型上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下一步将迈入新的研究阶段。帕帕达奇说:“我们已获得法国国家药品与健康产品安全局的批准,从2026年1月起将在乔治·蓬皮杜欧洲医院启动临床试验。”首批测试将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脏和脑部。
尽管存在一些技术挑战,例如在脑部应用中需解决穿透颅骨的问题,这位研究员对此仍充满信心:“我们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能在人体上测试探头,短短五年间已突破所有技术壁垒。”
这款4D探头在设计之初就以临床应用为目标,其易于整合的特点非常突出。帕帕达奇解释道:“它可与医院现有的便携式超声设备兼容,整体尺寸如行李箱般大小,便于携带。”此外,该探头的传感器数量较少,所以成本较低,其使用的生物相容性材料也已通过医疗行业验证。未来这款探头有望应用于临床。帕帕达奇说:“我们的设想是,未来心脏科医生、肾内科医生或神经科医生能在患者病床边直接使用它。它将不会只是实验室的科研工具,而是日常临床诊疗中的常规设备。”(编译/王忠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