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0月31日刊发报道,题为《多巴胺戒断能重置你的大脑吗?》,内容编译如下:
不使用社交媒体、不赌博、不喝酒、不吃垃圾食品,当然,还要远离色欲。听起来很无趣吗?欢迎开启你的多巴胺戒断。这是一种在硅谷颇受欢迎的理念,旨在通过戒断即时奖励,找回更纯粹的快乐。
有人认为,上述不良嗜好会过度刺激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导致大脑“反应钝化”,让人陷入幻灭和倦怠状态。
倡导者声称,几周的节制能够“重置”大脑。
对坏习惯进行净化式暂停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例如之前兴起的“一月份不饮酒”风潮。多巴胺戒断与之同理,只不过披上了(伪)科学的外衣。
争议之处在于其生物化学原理。支持多巴胺戒断的人认为,多巴胺是“快乐分子”,一种可能因过度使用而被消耗殆尽的有限资源。
但多巴胺的运作原理并非如此。它不仅与奖励有关,还与学习和运动有关。完全“戒断”将给人们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帕金森病就是由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坏死引起的。外界甚至对这种化学物质在大脑奖励回路中的作用存在广泛误解。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神经学家克里斯蒂安·吕舍尔说:“多巴胺显然不是快乐分子。”
相反,多巴胺释放传递的是“意外”信号,即科学家所说的奖励预测误差。当情况优于预期时,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这种放电活动变化是教学信号,能够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帮助大脑学习哪些动作值得重复。
有一种类似的过程叫做“强化学习”,目前被多家大公司用于训练许多现代人工智能模型。
最终,一些过去需要经过思考的行为(比如选择一个应用程序给朋友发消息)可能会变成自动行为:每当手机屏幕亮起,你都会不经意地打开它。习惯固然有用,它们使大脑不必每次都从基本原理开始思考问题。但它也可能是陷阱。一旦将某种行为养成习惯,即使其结果本身并不能带来快乐,这种行为也会持续下去。
虽然戒除任何不良习惯都是一件好事,但“多巴胺爆发”这一概念与社交媒体的关联最为紧密。
而根据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乔治娅·特纳的说法,从许多方面来看,应用程序的设计都是为了养成习惯,通过算法为用户持续提供一种轻松可得而又难以预测的奖励。主张戒断多巴胺的人是正确的,暂停使用(社交媒体)会中断这一循环——但这不是通过补充多巴胺实现的,而是依靠大脑本身的可塑性。
已有多项研究测试人们暂停使用社交媒体后会发生什么。
大多数人发现,短期停用对身心健康几乎没有帮助,这可能是因为脱离社交网络会在短期内造成损失。当整个社会群体在较长时间内弃用应用程序时,似乎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实验,要求学生在三周内避免使用社交媒体,事后学生反映睡眠和情绪均有改善。
若能戒除坏习惯,人们就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换言之,多巴胺戒断或许值得一试——尽管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编译/胡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