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近日报道,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贯穿始终的性别差异。从最基础的研究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一例外。心脏病学作为“男女诊疗不平等”程度最深的学科之一,堪称典型案例。以心肌梗死为例,女性往往被诊断出患病的时间更晚,症状识别难度更高,甚至更容易被轻视;而在治疗阶段,医生的方案也更保守,为女性实施的侵入性手术更少。
近日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发现运动建议同样忽视了性别差异。
该研究显示,女性从运动中获得的心血管益处可能比男性更多。也就是说,要达到与男性同等的心血管保护效果,女性所需的运动强度更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运动对所有人都有益。它是保护心血管健康最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之一:能将患冠心病风险降低20%,将因这类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8%。但这种益处并非对男女完全相同。
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8.5万余人的可穿戴设备运动数据,以探究运动与心血管健康关联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卫生部门的指导标准为基准,该标准建议男女每周进行约150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自行车等;高强度运动则以跑步、游泳、打网球等为主。
研究人员对80243名无冠心病人群进行追踪后发现,达到卫生部门建议的每周150分钟运动标准的女性,患冠心病风险降低22%,而达到相同标准的男性,患冠心病风险仅降低17%。
后续分析进一步显示,若女性每周运动时长提升至250分钟,患冠心病风险可降低30%。而男性若想达到同等心血管保护效果,则需每周运动530分钟。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另一组包含约5000名冠心病患者的样本中,有运动习惯的女性,其死亡风险降低幅度是男性的三倍。
对于这种差异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提出了多项假说。例如,该研究作者、厦门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家进指出,女性体内的循环雌激素水平远高于男性,这种激素可能在运动过程中促进体脂减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也表明,补充雌激素可提高男性运动时的脂质氧化水平——已知这一过程能改善冠心病的临床预后。
研究人员推测,另一个可能涉及的机制是骨骼肌形态组成上的性别差异:男女的肌肉纤维存在差异,肌肉代谢方式也不相同。研究论文显示,这些差异可能是女性对运动表现出更高敏感度,并从中获得更显著临床益处的原因之一。
不过,巴塞罗那圣保罗医院心脏科医生何塞·马里亚·格拉表示,研究提出的假说遗漏了一点,即“疾病暴露时间也存在差异”。他说:“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通常在50岁后(绝经后)才开始发展;而男性则可能更早,从20岁左右就已开始。男性暴露于疾病风险的时间更长,但研究并未提及这一点。当然,女性确诊心血管疾病后,病情进展往往更快,但或许她们的病情逆转或干预空间也更大。”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强调了一个核心信息:“与男性相比,女性只需一半的运动时间,就能获得同等的健康益处。这一发现或有望鼓励更多女性运动。”
美国麻省总医院的埃米莉·刘(音)在附带评论中说:“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一刀切’的医疗解决方案行不通。”专家表示,采用性别视角的诊疗模式,同时开展关注性别差异的研究,已使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30%。(编译/张微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