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24日刊登题为《中国如何降低城市噪声》的文章,作者是埃莉诺·奥尔科特。文章编译如下:
搬到北京几个月后,我意识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的睡眠质量比过去几年都好。在一个可以礼貌地称为“具有挑战性”的城市环境中,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在我生活过的各个城市,我习惯了清晨被汽油或柴油车的轰鸣声吵醒。在伦敦,我住的鹅卵石街道经常听到垃圾车倒车驶入车道时发出的咆哮声。在台北,生锈的维修车在巷子里嘎嘎作响,大声播放着承揽家务活的广告。在香港,卡车向附近的一个市场倾倒鱼干。
北京不一样。不仅仅是在我住的居民区的高层公寓。自2016年我成年后第一次到访中国以来,首都以及我去过的许多其他中国城市的街道噪声总体水平似乎正在显著降低。
在这十年里,最大的变化是电动汽车的兴起——电动汽车堪称内燃机的“安静表亲”。在城市规定的低交通速度下行驶时,电动汽车产生的噪声较低。当时速超过50公里时,轮胎就会盖过发动机的声音,噪声优势就会随着车速的提高而消失。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驾驶员加速和制动也往往更加平稳,心理学家将这种差异归因于车内更安静,氛围更平静。
这引发人们的思考:作为世界上电动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有可能让人们一窥噪声污染最终得到解决的未来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新发现的安静能带来真正的收益,即更好的睡眠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好的健康状况吗?
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提供了一些答案。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出稳步的改善。2024年,中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5.8%,夜间达标率为88.2%。
虽然电动汽车并非唯一原因,但这不太可能是巧合。在各大城市中,深圳和上海的达标率最高,电动汽车普及率也相对较高。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汽车的故事。达标率的提高早在电动汽车热潮兴起之前就已经开始。另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震耳欲聋的建筑噪声消退了。城市规划者们一直在默默努力降低噪声。中国铺设了3200万平方米的低噪声路面,并安装了83.3万米的声屏障。地方政府设立了禁鸣区,禁止重型货车进入市中心,并在公园内安装了噪声监测设备。
在城市交通越来越安静之际,另一种令人烦恼的因素却越来越难以忽视。去年,中国记录了近600万起噪声投诉,其中71%与“社会生活”有关,包括大喊大叫、播放音乐和邻居吵闹。但即便在这一领域,有关部门也在采取行动。一些喧闹的酒吧和夜总会被关闭或搬迁。
多年来,我一直被嘈杂的汽车噪声吵醒,因此我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耳塞,它们都经过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噪声。我旅行的时候还会用它们,但在家时,它们就静静地躺在抽屉里。(编译/王海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