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周刊网站4月15日发表一篇报道,介绍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论文,内容编译如下:
科学文献中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什么?大多数研究人员知道答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答案是1951年发表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描述了一种测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化验方法。这篇论文在科学网上被引用了35万多次。科学网是一个数据库,收录了1900年以来的9800万篇论文。
生物论文地位显要
事实上,根据拥有科学网的美国科睿唯安公司向《自然》周刊提供的数据,多篇关于生物实验技术的论文在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排行榜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百强榜单还包括关于人工智能、研究软件和统计方法的论文。
目前的这份榜单是《自然》周刊2014年发布的榜单的更新版,那份榜单排名靠前者都涉及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工具。由于较新论文的引用量激增,那份百强榜单中约有一半已发生变化。2014年,进入前100名需要约1.2万次引用;而现在,需要超过3万次引用(这里指的是科学网“核心文献集”中的论文引用,以便与2014年进行比较)。
《自然》新闻团队还分析了两个大型研究数据库——“多维”数据库和OpenAlex数据库——的记录,因为这两个数据库的公开版本可以分析早至1900年的数据。两者的排名略有不同,引用次数也更多,但排名靠前的论文基本相似。
现代论文热度蹿升
所有榜单仍以那篇1951年的论文为首。但是,当分析三个数据库的排名中位数时,微软研究人员在2015年一场人工智能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已位列第五名(在科学网的榜单中排名第七)。
总体而言,21世纪有16篇论文跻身榜单前50名,尽管它们积累引用次数的时间比老论文要短得多。有关软件描述和计算机辅助研究成果的论文排名显著上升(文献计量学家指出,引用次数应根据论文发表年份和研究领域进行校正,以便对不同作品进行公平比较)。
已从荷兰莱顿大学退休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者保罗·沃特斯说,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这意味着每年有更多的引用——以及这些研究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更高的可见度,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现代论文在排行榜上蹿升。
文化原因难以理解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趋势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些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成果的引用率正在加速上升。密度泛函理论是一种可以更容易地模拟材料中电子行为的估算方法。它们属于近期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品:目前有三篇密度泛函理论文章进入榜单前十。
已故美国生物化学家奥利弗·劳里是1951年那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的第一作者,他对这篇论文的成功感到困惑。他在1977年写道:“虽然我真的知道这不是一篇伟大的论文……但我还是为这种反响暗自欣喜。”
沃特斯说:“劳里仍然排名第一,这让我有点吃惊。”他说,这篇关于方法的论文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引用:一种标准化的参考文献,由于难以理解的文化原因,在特定领域成为一种公认的标准。
但是,根据《自然》周刊对OpenAlex数据库趋势的分析,如果微软公司的那篇论文或排名最高的密度泛函理论论文继续保持目前被引用次数急剧增加的势头,那么它们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劳里的论文。(编译/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