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阿拉伯邮报》7月5日文章,原题:为何世界不会离开中国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不仅是个亮点,更是中国长期规划、政策稳定性的无声明证,以及对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承诺。与西方关于经济脱钩或投资者撤离的叙事相反,最新数据描绘出一幅更为现实的画面:外资不仅留在中国,而且正在加倍投入。
有关数字具有说服力。2025年1月至5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4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6%、74.9%、59.2%、20%。这些数字不容忽视;它们表明外国企业已做出结构性承诺,目的是融入中国不断发展的工业生态系统。
原因不难理解。如今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制造业中心,日益成为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的试验场。从数字基础设施到低碳产业转型,中国正引领下一代经济发展步伐。跨国公司也深度参与变革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加速创新驱动的数字和绿色生产力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受益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共同创造者。那种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封闭”或转向内向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所见证的是一种重构:从低成本生产转向高价值创新,从简单的出口转向复杂的共生价值链。这种重新调整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目标设定上。如今,许多外国公司都将在中国的业务视为全球战略的关键环节。正如美国康明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康明斯中国董事长石内森所强调的,目标不仅是服务于中国市场,还要支持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拓展。这种合作关系凸显了一种虽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转变:中国不再仅仅是投资目的地,而且是跳板。
除了数据和董事会策略,还有一个更广泛的故事正在展开,即对中国的体制和基础设施韧性重燃信心。无论是京津冀地区先进的物流生态系统,还是不断扩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又或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快接受数字化转型的庞大消费者群体,中国都提供了一个奖励长期愿景的商业环境。这种势头不仅延伸到工厂和实验室,还延伸到旅游业、服务业和文化交流领域。中国国航、新西兰航空和新西兰旅游局之间的新合作关系,就是民间交流得以恢复并带来经济影响的一个例证。此类举措表明市场需求正在复苏,同时也体现了强大的软实力共振。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种持续流入中国的资本和信心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尽管华盛顿及其盟友加剧战略竞争、技术限制和贸易不确定性,但全球企业领袖仍能清醒辨别政治叙事与经济现实。对许多人而言,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在华投资,而是如何更明智地进行投资。
1月至5月,日本、英国、韩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0.2%、60.9%、10.3%、7.1%。这些经济体在中国的投资额度并不小,它们是高科技和汽车领域的核心参与者,对中国的重新押注具有分量。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今年6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华外资企业正在重塑产业链,推动本土化创新。这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交易性投资,还意味着变革性融合。流入中国的不仅是资本,更有对中国长期愿景的信任不断增加。
当然,中国的前进仍存在一些挑战。但若以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激增情况为参考,全球投资者正在用他们的钱包以及在华存在来投票。他们押注中国,并非出于感情因素,而是出于战略考量。全球努力应对经济分化和增长乏力问题之际,中国持续有能力吸引并吸纳外国投资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稳定、创新和开放并非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在这个动荡的十年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具备这三项优势,而中国具备。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这一切。(作者伊姆兰·哈立德,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