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莫斯科报》7月16日文章,原题:俄罗斯游客讲述中国如何让大熊猫免遭酷热 7月初席卷俄罗斯中部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动物。在莫斯科动物园,大熊猫开始更频繁地被送到室内纳凉。因为,温度高于30摄氏度对大熊猫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最近曾到访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俄罗斯游客玛丽娅讲述了中国是如何为大熊猫打造宜居家园的。成都有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其保护工作让她印象深刻。
玛丽娅介绍,自1987年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力于防止大熊猫灭绝工作,还为它们营造接近野外的生存环境。大熊猫早上7时进食,一天能睡18个小时。由于没能赶上相应区域的开放时间,她见到的大熊猫多是吃饱睡熟的模样。
玛丽娅还提到,研究基地门票价格为55元人民币,其中一个区域有咖啡馆、购物中心和电影院,另外4个区域可观赏动物。
有一个区域是大熊猫的“托儿所”,人们可以在室内隔着玻璃参观新生幼崽;而多数大熊猫生活在养育园,这里尽可能接近野生竹林环境,以便它们在适应后能够回归自然;还有一些大熊猫住在带空调的封闭房间,即便外面气温高于35摄氏度,大熊猫也不用在竹丛里找阴凉——要知道,成都高温并不罕见。
除了大熊猫,保护区里还有同为濒危物种的小熊猫,它们长得像浣熊,体型和家猫差不多。
玛丽娅观察到,研究基地里构建了一套精密系统,既旨在避免物种灭绝,又为大熊猫野化生存做准备。玛丽娅强调:“别把这里和普通动物园混为一谈。这里是个精心设计的系统,通过繁育和野化准备,切实保护着大熊猫这一物种。”(作者阿列克谢·切尔尼科夫,柳玉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