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富》杂志网站7月23日刊登题为《中国押注机器人技术与开源模式,希望获得对美国人工智能的优势》的报道称,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突破已引发全球关注。
报道称,自今年1月的“DeepSeek冲击波”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持续加速,在技术进步层面与美国的差距即便尚未完全消除,也已经缩小。
报道称,与美国似乎专注于强大但专有的大语言模型、企业级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不同,中国正在采取截然不同的路径培育其人工智能产业。
“中国技术风潮”网站创始人马睿23日在新加坡出席《财富》人工智能头脑风暴大会时说:“机器人技术是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心。”中国企业正协同推进将人工智能整合到物理硬件中,即所谓“具身智能”。即使美国拥有更强大的基础模型,中国在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方面也已走得更远。
奥尔布赖特石桥咨询集团合伙人保罗·特廖洛说,另一差异在于中国全力支持开源人工智能。他说:“除少数例外,中国企业已转向开源和权重模型。”
报道指出,外界对中国人工智能模型的兴趣,部分源于它们的开源特性——开发者可在自有设备上自由下载、使用和试验这些模型。
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与基础研究资助部门负责人海伦·托纳表示,通过公开源代码,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帮助构建“软实力”。
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开发者可利用这些开源模型开发自有产品,从而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但在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Anthropic公司和谷歌公司等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仍未公开它们的源代码。即便是曾用Llama模型引领开源人工智能发展的元宇宙平台公司,据传也正考虑转向闭源开发战略。
托纳23日解释说:“如果你处于领先地位,就拥有了一项极具价值的资产。”领军企业不愿免费放弃这种资产。
她还说,月之暗面、阿里巴巴等中国开发者或许无法参与最高水平的竞争,但其产品仍具备良好性能,对于它们来说,开源模式是“积累大量商誉”的良策。
托纳表示,美国对开源或闭源尚无共识,这场博弈仍“胜负未定”。但她承认,在开源领域的竞争中“中国确实占据优势”。(编译/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