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网站8月11日发表报道,题为《奥迪、西门子和博世想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到全球领先》,编译如下:
人工智能(AI)对欧洲来说是机遇吗?迄今,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谷歌和元宇宙超级智能实验室的语言模型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科技集团主要利用其语言模型来取悦消费者,以聊天机器人取代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或改进各种服务。简而言之:以消费者为导向。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留给欧洲企业,尤其是德国企业的缺口。柏林人工智能园区的负责人萨比娜·耶施克说:“德国没有理由不在人工智能的工业应用领域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
汽车、机械、化工、制药和电子这几大行业构成了德国经济的支柱。但这些行业中的许多企业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能源涨价,美国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征收15%的关税,欧洲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官僚主义负担,全都在削弱竞争力。
这个工程师之国的企业倘若能成功开发出全球最佳的“人工智能工具箱”,就会让自己的竞争力重新变强,而且在最好的情况下,甚至能将这个工具箱本身打造成新的热销出口产品。无论如何,德国工业界怀着这样的期望——而这绝对是有道理的。
人工智能模型的优劣取决于用来训练它的数据。与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所用的信息不同,工业数据无法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取。这些数据属于企业,可被企业用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开发应用程序。
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施耐德电气以及瑞典和瑞士的合资企业ABB等公司都希望引领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它们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西门子称,其设备在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工厂里控制着机器,而未来这将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运作。
奥迪、西门子、博世和德国的一些初创企业虽然已经在人工智能的工业运用方面有所建树,但暂时都仍以某种方式依赖着美国人。其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乃至西门子的“工业基础模型”,通常都基于开放的美国语言模型。德国工业企业大多在使用微软的“Azure人工智能代工”平台、亚马逊网络服务或谷歌云服务。这些平台的计算中心有着极为强大的算力和存储能力。德国工业企业还依赖英伟达的芯片。如此说来,欧洲在人工智能的工业应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只是个梦吗?
法国施耐德电气的数字业务主管彼得·韦克塞尔说,这不是梦。他说,依赖关系是双向的;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主要由芯片巨头台积电生产,而台积电生产芯片要用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这些机器里有大量德国的技术设备,例如通快集团制造的激光器和蔡司集团生产的光学元件。
韦克塞尔说,元宇宙超级智能实验室的Llama大型语言模型目前是开源的,因此变成了原材料。欧洲也有一些提供基础语言模型的公司,它们大有潜力。
剩下的问题就是用于存储数据和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大型数据中心了。韦克塞尔指出,原则上有三条路可走:一是继续使用美国的云服务;二是将数据中心交由“橙”电信、凯捷或德国电信等合作伙伴,以欧洲法人实体的形式运营,以确保美国科技巨头无法染指敏感数据;三是建立自主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他说:“关键基础设施的数据,如施耐德电气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的数据,无论如何都应储存在欧洲。”
欧盟委员会也希望这些能变成现实。它为欧洲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成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洲”。欧盟委员会称,其基石之一是超级工厂,即“以超大规模标准设计的计算中心和数据存储中心”。已经有76家大公司表示有兴趣投资于这类超级工厂。包括思爱普和德国电信在内的多家德国公司据说都在其列。
不过,也有工业界人士批评欧盟委员会其实是在给欧洲发展人工智能踩刹车,因为它推出了旨在遏制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人工智能法案》。博世公司负责数字化的董事塔尼娅·吕克特说,欧洲在人工智能的工业应用领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我担心,用过于严格的规定使人工智能的开发和使用变得复杂的人,最终将无法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编译/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