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中国》杂志10月13日文章,原题:一场全新博弈,中国重写对美战略 10月第一周,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在中国,国庆节假期带来欢乐、自信的氛围;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国因党派僵局导致的联邦政府停摆而陷入瘫痪。这是两个大国首次在同一时间段出现“暂停”——一个是自愿选择,另一个由于运转失灵。这种巧合背后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中美战略竞争已进入新阶段。中国对美态度正从谨慎防御转向攻守兼备。
过去几个月,中美双方的高级经贸官员举行多轮会谈。许多观察人士将此视为双边关系趋于稳定的积极迹象。但这种乐观情绪在黄金周假期结束后迅速消退。美方宣布将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0%的关税,中方宣布一系列反制措施。2018年美政府首次发起贸易战时,中方反应迅速但主要是防御性的,旨在控制损失并避免局势恶化。到了2025年情况已大不相同。美国实施了更广泛、更激进的关税措施,但这一次,北京方面的准备要充分得多。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已演变成一项跨党派且制度化的政策。作为应对,中国进行了重大战略准备:首先,通过谈判推迟新关税实施,为国内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争取宝贵时间;其次,加快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技术自给自足,逐步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最后,巩固在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的行业(如稀土和光伏产业)的主导地位,增强自身影响力,构建抵御美国压力的应对机制。如今,北京拥有了比过去十年更大的主动权与回旋余地。
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部分时间里更倾向于通过耐心和克制来赢得战略空间。但经过多年的技术封锁和地缘政治包围,中方已确信单纯的妥协无法赢得尊重,也无法保障国家安全。只有攻守兼备的战略才能维护主动性和可信度。几个重要因素可解释这一转变。首先,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微妙但持续的变化。北京看到有利于自身的“机遇窗口”正在形成。其次,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令中国更早且更果断地采取行动。最后,中国的国际支持基本面不断扩大。以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崛起,为中国拓展了外交空间并提供更多道义支持。与此同时,美国面临政治极化和经济不确定性。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当前时刻代表着一个“争取和平”的机会——通过坚定的行动表明,美国持续施压的代价将超过双方妥协的成本。
这种“以冲突来恢复平衡”的战略并非要加剧对抗,而是要重新制定互动规则。中国的目标是在中美互动中重新实现平等,保障国家安全和科技主权,并为长期经济发展营造更稳定的环境。因此,中国近期的行动不应被视为情绪化报复,而应被视为经过深思熟虑且有条不紊的战略反击。这标志着中国对美国的战略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过去,中国通过克制来积蓄力量,如今则通过有节制的强势来寻求平衡。中美之间的竞争格局将演变成一场关于主动权、影响力和合法性的更为复杂的较量。中国对美政策已不再局限于谨慎防御,而是进入攻守兼备、以实力维护和平的新阶段。(作者顾清扬,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