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0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老工业城市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中竞相重塑自我 攀枝花是坐落于中国西部山区深处的工业重镇,如今这座昔日的“钢铁之城”从建造高炉转向打造康养度假区,以努力顺应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攀枝花1965年建市,曾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为中国的工业雄心提供动力。60年后,尽管当地经济仍依赖山中的铁矿石——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最大钢铁工业基地,但也在追求更清洁、更多元化的未来。如今,攀枝花拥有门类更广泛的产业和更绿色的环境。这座以花命名的城市正努力避免“锈带”式衰落,尽管这一转变并非没有挑战。研究人员和当地居民称,该市继续努力解决创新能力有限和吸引人才困难等问题。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以重工业需求为中心的时代,全国涌现出数百个像攀枝花这样的资源型城市。但随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历结构性转型,许多城市被迫重新考虑当地发展战略。攀枝花是中国城镇化从“产业推动建城”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变的一个缩影。
在市中心以西地区,废弃的水泥厂、发电厂和铁轨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历史。但如今一些废弃遗址已获新生。比如水泥厂生活区变为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沿着金沙江顺流东下,今昔对比更加鲜明。山坡上建起遍布别墅、公寓和绿地的康养度假区,里面既有健身俱乐部、自行车道和公园,也有休闲中心、医院等设施。
这一趋势彰显攀枝花正大力推动多元化发展。这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暖冬季和充足阳光,吸引着来自四川和其他省市的老年游客旅居,这也证明当地的长期重塑自我行动取得成效。
酒店员工陈涵(音)说:“这座城市最大的变化是空气质量。”她说过去十年来关闭高污染工厂的行动净化了空气,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对曾经营旅行社的当地人雷小鹏(音)来说,这座城市的转型仍在进行中,“这里仍缺乏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带来一些活力,但还不足以支撑经济全面发展”。他认为,将攀枝花打造为“阳光花果城”的行动也尚未取代传统产业。在阿署达村,鲍华(音)在村里开办的民宿工作,旁边就是曾堆满尾矿的大“黑湖”。近年来,政府重新安置村民并将那里改造成公园,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康养业创造新的收入机遇。鲍说:“现在我边工作边照顾自家芒果,日子比以前好很多。”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工作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作者左茂红,丁玎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