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上门回收废旧POS机,电话微信18939563812,现金结算,运费包邮。

港媒:昔日“钢铁之城”重塑自我焕发生机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0-30 10:06:42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8日刊登题为《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中,中国的老工业城市竞相重塑自我》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昔日的“钢铁之城”攀枝花曾是中国西部一个偏远工业重镇,如今正努力将高炉改造成疗养胜地,以顺应中国从快速城镇化向更“以人为本”模式的转变。

这座四川省的城市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长江上游,它当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为中国的工业雄心注入动力。60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西部主要的钢铁企业所在地,攀枝花正在追求一个更清洁、更多元化的未来。

如今,攀枝花拥有约120万人口,产业门类更广,环境更优美。这座城市以木棉花命名,正努力避免一种“铁锈地带”式的衰落,尽管经济转型并非没有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宋应昌说:“攀枝花是中国城镇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从‘工业驱动型城市建设’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他同时提醒说,迄今为止,很少有尝试这种转型的城市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攀枝花市中心以西的金沙江沿岸,废弃的水泥厂、发电厂和铁路鲜明地提示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历史。

如今,一些被遗弃的地方焕发了新的生机。在城市西部的高家坪,一座昔日的水泥厂被改造成电影基地和旅游景点,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

向着下游往东,对比更加鲜明。山坡上现在有一个康养度假村,里面有别墅、公寓和绿地,还有自行车道、公园、休闲中心和医院。

这一趋势凸显了攀枝花致力于多元化发展的决心。这座城市拥有温暖的冬季和充足的阳光,吸引了来自四川及其他地区的年长游客来此季节性停留——这是它长期努力重塑自我的证明。

在东部的阿署达村,鲍华(音)在村集体所有的民宿工作,旁边曾经是一个“巨大的黑湖”——攀钢集团一个1.23亿立方米的尾矿堆。近年来,政府把这里改造成一个公园,通过旅游业和健康产业创造了新的收入机会。

鲍华说:“在开发之前,我们种芒果或水稻,还养牲畜,几乎不赚什么钱。现在我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的芒果,比以前好多了。”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

中国后来又发布了一项专门针对资源型地区的方案,呼吁采取行动,确保在2021至2025年间加快经济转型,创造更绿色、更宜居的环境,改善民生。

这些规划与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相一致。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据新华社报道,目标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数据显示,中国仅用几十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实现的目标。到2024年底,67%的人口(约9.4亿人)在城镇工作和生活。

宋应昌表示,像攀枝花这样长期依赖采矿业的城市,往往工业基础薄弱,配套产业不足,很难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引人才。

他说:“此外,这些企业最初位于偏远地区。围绕它们而建的城市本身就有缺点,它们是孤立的,很难与邻近城市形成协同效应和有效分工。”

相比之下,东部省份的资源型城市,如河北唐山和江苏徐州,转型更为顺利。

他说,看看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可以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休斯敦通过利用其能源部门的专业知识向医疗保健和先进制造业拓展,从一个依赖资源的石油新兴城市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经济重镇,而匹兹堡则通过对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再投资,培育机器人、生物技术和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从一个衰落的钢铁之都转变为科技创新中心。(编译/王群)


英媒:中国药企从仿制商向创新者转型

俄专家:中国核聚变技术正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