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世界经济论坛”网站10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十五五”规划如何标志着战略适应新阶段的到来 中国正在掀开发展新篇章。最近在北京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描绘出下一个发展规划蓝图。“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并非“一切照旧”,而是针对一个看起来远比5年前更加不可预测的世界重新调整战略。
五年规划的措辞常常提供早期信号,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发展战略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仔细品读关键主题的具体遣词造句及其先后顺序,就能看出中国的优先发展要务发生显著变化。从跨境技术生态系统到供应链设计和资本流动,这些转变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十五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个时间点至关重要。“十五五”规划愿景是在中国同时应对三大决定性挑战期间逐渐形成的。
首先,全球市场波动性加剧。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表示,中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其次,中国国内增长模式正在转变。最后,科技正在成为核心竞争领域,这要求中国通过创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提升产业韧性。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的目标并非单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且旨在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基础。
“十五五”规划建议再次提到许多重大主题:创新、产业(提质)升级等,不过,这些主题的顺序和整合方式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目标中首先提到了高质量发展(例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然后提到“创新”(例如,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这反映出一个务实发展重点:将在实验室取得的突破性技术进步转化为可大规模应用的高价值生产力。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中国注重“转化”“应用”(例如,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加紧国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转化等)和生态系统塑造(例如,完善产业生态)。
这些主题的顺序调整反映出,中国的总体发展正在从扩大规模转向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战略。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优先要务将影响中国多个领域的对外交往方式。
技术生态系统。得益于前沿技术研发和庞大产业规模,中国有信心在人工智能应用、绿色技术和航天相关产业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将催生新的竞争,也将带来新的合作可能性。
贸易伙伴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建立或将更有针对性,主要围绕可以信任的网络和有利于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合作方展开。
资本和投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该趋势有可能重塑入境投资意向。
国内和国际市场增长动态。随着国内市场扩大和中等收入群体增加,消费成为核心增长动力,面向消费者的全球企业将越来越与时俱进地关注中国市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不仅需要适应中国经济增速变化,还需要适应中国市场增长模式的转变。
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非豪言壮语,而是势在必行:不但要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还要确保中国应对形势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从而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随着全球格局几乎必将变得竞争更激烈且更依赖技术驱动,“十五五”规划就是为了让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保持韧性和引领地位。了解这种变化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年作出的选择,将塑造未来几十年的全球产业路径、投资流动和创新网络。(作者Junpei Guo,王会聪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