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论坛快报》11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不再是“正在追赶”,而是“已经到来” 随着中国发出从改革和适应阶段转向内部巩固和自信现代化阶段的信号,这个国家正怀着已经跨过一个历史性门槛的豪迈之情进入下一个规划周期:从改革开放的“追赶”时代迈向以稳定、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均衡的新阶段。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确保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对增长的追求不再单纯以速度来衡量,而是以质量、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来衡量。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在进入的这个发展阶段并不代表着与过去“断裂”,而是社会主义规划长期进程——从努力生存走向自立自强——的“延续”。
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围绕着“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展开。因此,专家们认为,“十五五”规划不只是未来五年的发展指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通往2035年目标的桥梁,而该目标是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的雄心不再是“迎头赶上”,而是通过巩固自身发展成果、加强自身体系建设并按照自身方式塑造下一阶段的全球发展来“到达”。正如分析人士认为的那样,对于已经依靠中国作为增长和稳定核心引擎的世界经济来说,意义重大。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概念架构围绕创新、内需和公平重新构建中国增长模式。新的五年规划将以“科学+技术+产业升级”为引擎。包括瑞银在内的商业机构预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7%,到2030年占GDP比重将提高到3.2%以上。如今,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接近2.7%,并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半导体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列为需求侧改革的核心要务之一。瑞银重点关注该建议中将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投入——医疗、养老金和乡村振兴——挂钩的政策,并预计中国家庭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从结构上讲,增加家庭收入和消费将启动两个相互强化的循环:人们增加支出,服务业随之增长和升级,从而提高工资并刺激更大需求。
中国的发展轨迹不仅关乎总量数字,还关乎哪些群体和地区得到提升。中国的许多内陆省份仍与高收入经济体相差较大。“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乡村振兴、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富裕,确保增长具有包容性,从而巩固政治稳定和满足广泛需求。
解决弥合不平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这种现代化不会重蹈许多后发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撕裂覆辙。“十五五”规划建议还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缩小城乡以及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来“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不但已经贡献了30%左右的全球经济增长,而且还将不断加强世界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将进一步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随着中国不断增强在半导体、人工智能、5G/6G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实力,中国对全球标准和供应链架构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制定的规划和目标既有雄心又切合实际。无论是在贸易还是在技术方面,外部摩擦仍在继续,但“双循环”框架通过深化国内市场的同时保持全球联系畅通,增强了中国的韧性。中国的机构协调能力能使国家、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以实现长期目标,鲜有国家拥有这种优势。
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和先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已经树立全球标杆。中国广阔的内部市场提供快速灵活调整政策的空间,与全球南方国家铸就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持久的市场准入、能源和投资机遇。
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繁荣的中国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实惠的技术以及许多国家可以效仿或参与其中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中国的未来和全球现代化本身来说,未来十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窗口期。(作者哈姆扎·拉奥,王会聪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