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度》11月4日文章,原题:德里在应对污染危机方面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们,时间正在流逝。北京已经证明,污染的空气可以被净化,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德里必须停止喘息,真正开始自由呼吸。
德里仿佛被一层灰色的幽灵萦绕,每到冬天,这座城市就会被有毒的雾霾所淹没,学校停课、航班停飞。与此同时,北京却空气清新。10年前,中国首都也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问题,可如今,北京的空气污染已显著减少,而德里在环境治理方面却几乎无所作为。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早在2013年,北京就已向污染宣战,这不是一次运动或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投入巨大的实际行动。京津冀地区燃煤锅炉数量从5万余台下降至500台左右,北京用电动公交车大量取代柴油公交车,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879公里。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
科技成为北京(抗击空气污染)的“隐形部队”。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织密超20万点位的智慧感知网络,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互联融合系统,创新研发20余种污染精准监管智能算法,助力北京实现“0.1微克蓝”精准治理。
公众可登录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或地方环保部门官网,实时查看企业排污数据及整改情况,将大气透明度转化为问责机制。
北京还有超过1.1亿人次通过各种形式义务植树2.2亿株,让大自然也加入这场“环保之战”。北京的环境治理效果令人震撼:从2013年到2017年,北京的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35.6%,人均预期寿命也增加了。
德里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成立了各种委员会和小组,制订相关行动计划。然而,当北京采取实际行动时,德里却还在辩论;当中国落地执行时,德里却还在发通告。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德里88%的监测站违反了官方指导方针,一些洒水车专门出现在(空气污染)传感器周围,人为地降低了数据。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污染就会长期存在。尽管德里在2025年取得了一些小成绩,1月到10月没有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日,但一到排灯节,污染情况就又反扑了。
中国(为治理空气污染)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北京的经验是如此显而易见:污染治理需要跨地区协调、迅速执法、投资清洁科技、保证数据透明以及持续的资金支持。(董铭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