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国民报》11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对阿根廷而言是机遇还是威胁?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一座雅致餐厅内,餐桌上的转盘缓缓转动,盘中摆放着中国诸多风味菜肴。席间,一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年轻企业家看向对面的阿根廷同行,用近乎完美的英语说道:“我们已经不怎么讨论铁路、公路或建筑了。对中国而言,我们正处在新基建时代。”换言之,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处理能力才是核心。
大约300公里之外(乘坐高铁仅需1个多小时,票价不到20美元),在上海青浦区西侧郊区,华为一座总占地面积约160公顷的园区,规划容纳3万多名科技研发人才,且将重心聚焦于具有“游戏规则改变者”意义的人工智能领域。
如今,那些以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人表示,要理解这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以及广袤国土的国家,就必须将其当下与未来置于同美国展开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的背景下(只需看看不久前中国福建舰航母服役就知道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正以极大的耐心,战略性地专注于实现技术自主、资源保障(尤其是稀有矿产)以及粮食自给自足。对于阿根廷这个粮食生产大国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距离、文化和政治或许是阿根廷与中国扩大贸易的最大障碍。中国距离阿根廷有两万公里。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交流,但西班牙语的使用却较少。中文除了采用表意文字系统(汉字)外,还有多达四个不同的声调——声调不同,字的意思也会改变,这使得中文在谈判桌上使用起来变得复杂。
踏上中国的土地,就等同于踏上了一片充满惊喜的土地,任何初来乍到的人都会为之震撼。这并非因为其规模——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中国的规模都大到难以估量——而是因为它会自动打破一些偏见,例如,“中国只生产廉价小商品”。
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南京路上,随处可见众多国际品牌的大型门店。所有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争相吸引中国消费者。
阿根廷不可能与中国“脱钩”,后者是阿根廷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阿根廷的大量大豆及其衍生品、肉类最终都流向了这里。
在南京的餐桌上,中国美食不断上桌,阿中企业家们讨论着当前的贸易状况,背景中回荡着全球最大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所说的话,“中国将会赢得人工智能竞赛”。或许,中国已经赢了。(作者弗朗西斯科·胡根,唐亚译)
